郭素嬌
2025年08月15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事情說了,得聽到落地的回響,看看落實得到底怎麼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很重要的就是靠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深刻道理,反復強調抓落實的工作要求。把事情抓具體、抓到位、抓出成效,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說到做到、做就做好的政治品格,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然而,在現實中,仍有少數黨員干部在抓落實中缺乏主動性和行動力,“有待”一詞成為他們總結匯報中的“高頻詞”:調研深度“有待加強”、工作作風“有待改進”、落實力度“有待提升”……看似謙虛表態,實則含糊其詞﹔看似直面問題,實則拖延應付。這種“萬能待辦式”的工作作風,讓“有待”成了“久待”甚至“空待”,群眾得到了承諾,卻聽不到落地的回響、等不來實效。
這些“有待”事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模糊性,以“進一步”等虛詞代替具體標准﹔二是重復性,年復一年、周而復始出現在落實整改的清單上﹔三是空轉性,隻見表態不見行動。“有待”不是黨員干部抓落實不力的借口和托辭。群眾最反感的不是工作中的不足,而是知而不干、敷衍漂浮的態度。這種“語言套路”,不僅助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風氣,更消解群眾信任,破壞黨的形象。
事實上,很多被冠以“有待解決”的問題,往往是群眾最揪心的急難愁盼,是事關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直接檢驗著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黨員干部不能用“有待”給自己“找台階”,而要以“限期辦”向群眾“交硬賬”。拿出馬上就辦的勁頭,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緊迫感,把“有待”變成“有為”,讓落實擲地有聲。
抓落實,既要定准“靶子”,也要踩實“步子”。工作中,最怕目標不明決心大,在執行上跑偏走樣。必須繪制清晰的施工圖,將工作任務細化到每個環節、每個節點,把“有待加強”細化成“何時做、怎麼做、誰來做”,確保推進有章可循。擰緊責任鏈條,讓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形成層層負責、人人盡責的工作閉環。任務明確了,著力點找到了,接下來就是見行動、拼實干。強化抓落實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擔當,以攻堅克難的改革勇氣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法治“燃燈者”鄒碧華在參與推進法官員額制改革過程中,主張改革避免“一刀切”,要給年輕人、一線法官留機會,讓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辦案的法官進入員額中來。有同事勸鄒碧華“悠著點,少得罪人”,他說:“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怎麼可能沒有爭議?該擔當時必須擔當。”抓落實的過程不可能四平八穩、順風順水,但有了像鄒碧華這種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擔當精神,必然能夠攻克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把抓落實的要求落腳在具體行動中,將務實作風貫穿始終。
抓落實,既應有善抓的能力,也應有長抓的定力。一樣是抓落實,有的人能干出實績,有的人則久難見效,這是因為抓落實的能力有差別。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主動學習就能更快適應形勢變化,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樵夫”廖俊波常說:“思想領先一步,動作快人一步。”在繁忙的招商行程中,他卻能擠出時間到書店買書。求新求知的學習勁頭,正是他能夠不斷提出破解問題的新辦法的關鍵。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從理念構想到具體操作,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黨員干部除了要有善抓的能力,還要保持百折不撓的韌性。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正確處理好“顯績”和“潛績”、打基礎和利長遠、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在持續抓、深入抓、系統抓中一抓到底,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人民群眾切實聽到承諾落地的回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