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忠
2025年09月24日08:34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53年7月2日,朱德出席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發表題為《青年的最主要任務是學習》的致詞,后收入《朱德選集》。這篇重要文獻指明了青年融入時代進步和國家發展的具體路徑,寄托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青年一代的無限希望。在數智化革命浪潮洶涌而至的今天,重讀這篇經典文獻,對新時代青年如何化解“本領恐慌”具有啟示意義。
“學習”對青年有著“重大的意義”
1953年,對成立3年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講,意義非凡。這一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開始實施,並逐漸形成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這就意味著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工業化國家已成為當時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面前的最重要任務。據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15——34歲青年人口佔總人口的31.4%,佔比接近1/3﹔從勞動力人口構成看,20——34歲年齡段人口與35——59歲年齡段人口幾乎持平,青年群體都是當仁不讓的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
朱德論述“學習之所以對於青年有著這樣重大的意義”時,首先從事業傳承的角度指出,列寧、毛澤東之所以反復地向青年指示,必須以學習為自己的最主要任務,“這是由於青年將逐漸接替老一輩的人,成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主人”。進而,朱德又從反向視角指出“不努力學習”的危害。他特別提醒,“如果接替老一輩的青年同志,不努力學習,不能成為精通社會發展規律和革命運動規律的人,不是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的人,那末我們的革命事業就將不能順利地前進”。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曾經“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等熟悉了戰爭規律,取得了全國性勝利,建設知識不足的短板開始顯現時,同樣需要加強學習。時局需要什麼,就學習什麼,這是大勢所趨、理所當然,否則就會被歷史潮流所淘汰。基於對形勢的清醒認識,朱德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致詞時就強調,青年團“要領導大家好好地學習,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學習文化、科學、生產、軍事知識”。
到了1954年,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掀起之際,朱德又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們的社會是天天進步的,我們也應該天天進步。這就需要學習,不學習就會落后,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1958年,朱德再次談到青年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青年人學技術快,勞動力強,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突擊力量,一定要重視青年的作用。”
青年團員“應該成為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人”
不同時代的青年有各自的使命任務。例如,面對“即將進京趕考”的歷史時刻,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出精辟論斷:“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根據黨面臨的工作條件和工作對象的深刻變化,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強調為了建設一個新世界,就要造就一支龐大的“工作隊”,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1952年8月,根據工農業生產快速推進的形勢,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會議,他強調:“除懂得政治外,團的縣、區干部必須懂得些農業知識,團市委干部必須懂得些工業知識。”朱德參加了以上會議,對這些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有深刻的認識。
朱德明確指出:“青年團員就不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而且應該成為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人。我們的青年必須有充實的文化知識,必須積極掌握科學技術,這是建設和保衛我們的祖國所絕對必需的。”與此同時,還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朱德對青年學習的內容有明確定位,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政治性要求,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發揮支撐性作用,學習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基礎性意義。根據當時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對於“專門知識和技術”,朱德在這篇致詞中予以特別強調。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是在經濟極端落后的條件下提出迅速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強國的決策的。“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在社會主義陣營援助下實施工業項目建設,這一過程需要培養大量的中國自己的科技人才。朱德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工業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和堵點卡點有著清醒認識。當務之急,就是一代青年的快速成長成才,在干中學、學中干。
朱德要求青年多學習科學技術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早在1940年,朱德就在抗大開學典禮上勉勵學員要“努力學習科學”。1941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指出:“隻有馬列主義理論不夠,今后教育還要注重科學。”新中國成立前夕,朱德又要求青年加強學習,“真正成為能文能武,樣樣精通的新中國建設人才”。時隔多年,這種要求不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隨著工業化建設的全面鋪開更加迫切了。
“團結和組織全國青年來很好地學習和很好地工作”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自成立之日起,就是黨的“預備學校”“助手和后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堅定不移跟黨走。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團員青年在黨的號召下積極投身各項事業之中。1953年,青年團員有900多萬人,基層團組織38萬個﹔到1957年,團員發展到2300多萬人,基層團組織達到92萬個。這一龐大群體需要系統組織、有效動員,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團結組織全國青年的第一步,就是加強團組織自身建設、提升組織成員的能力,所以,朱德明確指出:“對於青年團來說,它如果不積極地組織和領導自己的成員進行學習,使團員們在學習中不斷地進步,那末它也就不可能成為黨在革命事業中的很好的助手。”第二步則是:“青年團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教育青年,才能使青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才能使得青年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並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在朱德看來,“團結全國青年”是青年團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團必須“和一般青年群眾真正密切地靠攏起來”,“團結”的方式方法是“善於說服”,而不是行政命令或其他。“要會說道理,要會根據事實來說服人,青年團員們就必須要有更多的知識,而獲得知識的道路就是要努力學習。”一方面,我們黨向來注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黨對團的要求是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另一方面,廣大團干部和團員有著雙重學習目的,一是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服務,二是更好地團結廣大普通青年。基於這兩個目的,就更需要帶頭學習、主動學習,更加廣泛地學習。
除此之外,朱德對青年個人也提出了要求,他要求應以虛心的態度和刻苦的精神加強學習。他認為,青年雖然有革新精神,但對前輩的、別人的經驗往往不夠重視,因此指出:“要掌握科學技術,必須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要很好學習毛主席實事求是和謙遜的態度,自己不管到什麼地方工作,隨時都要虛心,要看到人家的長處,並善於向人家學習。”學習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刻苦是青年人學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質。他指出:“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科學家、藝術家,盡管他們成就的條件各不相同,但有一條是共同的,就是苦學苦鑽的精神,肯於下苦功夫。青年人不僅要把前人的學問繼承下來,還要把前人做學問的刻苦精神也繼承下來。”
朱德關於青年加強學習的重要論述對新時代青年發展依然有著啟示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廣大青年提供了廣闊的人生舞台,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等各領域需要青年人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面對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的新環境,青年安身立命、融小我於大我之中的一個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就是加強方方面面的學習,增長實實在在的本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