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

西行漫記 | 敵后抗日根據地是“不可摧毀的堡壘”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5年09月24日08: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這個中國充滿希望,沒有飢餓,沒有失敗主義情緒。延安使人感到未來的中國已經在今天出現。”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2005年的北京,一位金發碧眼的耄耋老人動情地說道:“我今年90歲,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還隻有73歲,因為我是1933年開始為中國革命工作的。”這位老人,正是著名的國際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中國全民族抗戰時期,愛潑斯坦穿梭於硝煙彌漫的正面與敵后戰場,以筆為刃,真實記錄了中國軍民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不屈斗爭,也在這片土地的苦難與堅守中,深深埋下熱愛的種子。

敵后抗日根據地是“不可摧毀的堡壘”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1915年出生於波蘭華沙,2歲時便隨父母遷居中國,5歲起在天津英租界接受西式教育。1933年,他得到為埃德加·斯諾所著《遠東戰線》撰寫書評的機會。正是這段撰稿經歷,讓他開啟了對中國問題的關注,進而發表了關於中國紅軍的報道,這也成為他此后聚焦中國命運的重要起點。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平、津相繼陷落。面對家人勸其離開中國的建議,愛潑斯坦堅定地表示:“我要留在中國,看看日本是怎麼戰敗的。”

1937年至1938年間,愛潑斯坦以美國合眾社戰地記者的身份,先后奔赴南京、武漢、徐州、廣州等前線採訪,真實報道並客觀評價了兩年來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英勇戰績。在正面戰場的台兒庄前線,“到處是瓦礫,尸橫遍野。……中國軍隊憑著殊死的肉搏巷戰,終於將侵略者趕走了”。他寫道:“台兒庄大捷是值得紀念的。它是華北、上海和南京淪陷以后,中國在正面戰場上從敵人手中收復的第一個城鎮。這鼓舞了全中國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們相信中國和中國人民有決心戰斗下去,並有能力取得勝利。”

除正面戰場外,愛潑斯坦對八路軍領導的敵后抗戰同樣給予高度關注。“晉察冀邊區今天已經成為保衛華北幾省的中華民族主權的戰斗堡壘。明天,中國軍隊很可能以此為根據地,進而收復北平和天津,收復華北失地,收復東北富饒的田野和森林”。“日軍越來越把共產黨當作他們在中國最難對付的主要敵人”。愛潑斯坦認識到,日本雖能佔領中國部分土地與城市,卻絕無可能征服已然覺醒的中國人民。在華北敵后,中國共產黨發動並依靠人民群眾建立的抗日根據地,正在成為“不可摧毀的堡壘”。

1938年,愛潑斯坦(左一)應宋慶齡(左四)邀請前往香港,參與保衛中國同盟的籌建工作。

“新中國一定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誕生”

1944年夏,愛潑斯坦以美國《紐約時報》與《時代》周刊記者的身份,作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成員,先后訪問延安和晉綏邊區。

1944年6月13日,在延安文化溝,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參加了2.5萬人的軍民集會,慶祝諾曼底登陸暨歐洲反法西斯第二戰場開辟(前排左七為愛潑斯坦)。

1944年6月13日,在延安文化溝,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參加了2.5萬人的軍民集會,慶祝諾曼底登陸暨歐洲反法西斯第二戰場開辟(前排左七為愛潑斯坦)。

延安給愛潑斯坦留下了“強烈的第一印象”:“十分荒涼的陝北現在已變成一個實行精耕細作、牛羊滿山、手工業發達、人民豐衣足食的地區”﹔“這裡沒有厭戰情緒,也沒有惰性,每件事都像春芽一樣新鮮”。

“老百姓對待戰士就像對待出門在外的自家人。”“在中國的其他地方,老百姓一見到大兵就躲開。但在邊區,老百姓看到八路軍戰士會主動上前交談,送熱水給戰士們喝,還熱心地幫忙照看馬匹。”在給《紐約時報》的報道裡,愛潑斯坦這樣寫道:“八路軍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八路軍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八路軍在打仗,打得很艱苦而且打得很成功。”愛潑斯坦通過實地考察和真實報道,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國民黨長期以來抹黑中共軍隊“游而不擊”的謊言。在晉綏軍區的軍需處,愛潑斯坦看到,“武器倉庫裡有許多日本武器,比我見到傲然展覽在中國其他地區戰利品陳列室裡的還要多,其中有大炮、機關槍、步槍、彈藥、催淚彈和糜爛性毒氣彈的圓筒”。在這裡,“每個士兵都帶著一件戰利品——一支日軍步槍、一把指揮刀或軍官佩槍,彈藥也都是從日軍那裡繳獲的。我們在炮兵部隊看到10門日本75毫米野戰炮,這是八路軍的一支部隊在河北、山西作戰時繳獲的,他們也就從步兵變成了炮兵”。

愛潑斯坦(左一)、武道(中)和福爾曼(右一)在晉綏邊區。

愛潑斯坦(左一)、武道(中)和福爾曼(右一)在晉綏邊區。

多年后,愛潑斯坦這樣回憶延安之行:“這是影響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訪問,我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這個中國充滿希望,沒有飢餓,沒有失敗主義情緒,當時我就堅信,新中國一定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誕生。”

“中國就是我的家”

1947年,愛潑斯坦以延安之行的親身經歷,撰寫了《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一書,以大量調查資料與深度訪談內容,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獨特魅力,以及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對日反攻中蘊含的巨大潛力,將“中國的偉大革命斗爭,作為日益覺醒的整個東方被壓迫民族掙脫殖民主義奴役枷鎖的典范介紹給了世界人民”。

2003年再版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

2003年再版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

愛潑斯坦傾盡一生書寫中國,其“戰爭四部曲”中的《人民之戰》生動鐫刻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為反抗外敵入侵浴血奮戰、艱苦卓絕的斗爭全景。《訪問延安》之行,讓他親眼見証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從而堅信“這裡就是中國的未來”,中國共產黨引領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必將以磅礡之力“改變整個中國社會”。回顧中華民族《從鴉片戰爭到解放》的百年滄桑歷程,愛潑斯坦深情告白:“我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就是我的家,是這種愛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后,愛潑斯坦將他對中國的熱愛化為長久的堅守,1957年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投身於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以畢生行動詮釋了他對中國的赤誠與擔當。

(本文作者: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