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萍
2025年09月26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信賴、培養進入革命隊伍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使之成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力量。中央檔案館保管著很多這樣的檔案,其中有些珍貴檔案資料,如《大量吸收知識分子》《關於部隊中知識分子干部問題的指示》《關於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政策的指示》等充分反映了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鍛造知識力量的相關政策和具體實踐。
廣納賢才:大量吸收知識分子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知識分子工作。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后所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就提出一個著名論斷: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並對知識分子群體進行了細致分析。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尤其是廣大的比較貧苦的知識分子,能夠和工農一道,參加和擁護革命”。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大批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和抗日根據地。1939年6月25日,總政治部頒布關於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培養新干部問題的訓令,強調“吸收革命知識分子參加軍隊工作,成為目前干部政策上一個重要任務”。1939年12月1日,毛澤東起草發布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決定指出,“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於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決定要求,“一切戰區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1939年12月10日,陳雲在陝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指出,“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強調要盡可能採取各種政策把知識分子吸收進來,在抗戰工作中,在革命事業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這些論述和要求,為我們黨廣納賢才、大量吸收知識分子提供了依據。
愛才惜賢:高度重視知識分子
在廣泛吸收知識分子基礎上,黨組織大膽提拔使用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尊重知識分子,在生活上照顧知識分子。廣大知識分子涌向抗日根據地后,黨努力為知識分子施展才華創造條件。
1941年4月2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政策的指示》,強調:“一個軍隊沒有大量的專門家(軍事家、工程師、技師、醫生等等)參加,是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組織的。”並提出,要以“專門家”的專門學識為標准,給以充分的負責工作,如工廠廠長、醫院院長等等。這體現了黨對知識分子的充分信任和任人唯賢。抗戰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我黨自身物質條件較為困難,但仍竭盡所能充分保障知識分子的物質待遇。“物質優待的標准依照其能力學識的程度規定之,要使他們及其家屬能無生活顧慮,專心工作。對於特殊的人才,不惜重價延聘。要盡可能購置他們所需要的科學設備,在戰時要盡力保証他們的安全。”同時,在政治上十分尊重知識分子,對非黨的專門人才,“只要求他們服從我軍紀律與各種規章條例”,而對於政治學習和政治生活,則不作硬性規定,靈活對待。
在黨中央的領導和指示下,各級抗日根據地都結合實際制定了符合自身特點的具體實施辦法。如1941年11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發布的《晉冀魯豫邊區優待專門技術干部辦法》,1941年11月,晉西北行署發布的《獎勵生產技術暫行辦法》,1944年6月1日,太岳行署發布的《太岳區獎勵生產技術發明與改良條例》。這些政策辦法層層遞進,便於實施。各級根據地通過一步步細化措施,將優待和獎勵“專門家”的好政策真正落到了實處。
人盡其才:培養教育知識分子
為幫助知識分子群體盡快適應融入抗日根據地的工作和生活,充分激發他們的抗戰熱情和建設積極性,黨及時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創辦干部學校、培訓學校等。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起草的《論政策》一文提出,各級黨組織“應吸收一切較有抗日積極性的知識分子進我們辦的學校,加以短期訓練,令其參加軍隊工作、政府工作和社會工作”。一方面,開設干部培訓學校培養干部。如創辦抗日軍政大學,開展實戰化教學,總結革命經驗,緊扣抗戰需求,黨和軍隊的領導人親自授課。抗大以“熔爐”之姿,將知識分子鍛造成兼具政治忠誠與軍事才能的骨干。另一方面,開辦專門技術學校培養專門技術人才,陸續創辦了延安自然科學院、中國醫科大學、農業學校、衛生訓練學校、白求恩護士學校等。其中延安自然科學院為抗戰輸送了大量科技骨干,6年培養了500余名科技干部和專門人才﹔開展“科學大眾化運動”,編寫《王大娘養胖娃》等科普讀物,破除迷信﹔開創了“政產學研”的科技教育范式。
1942年9月17日,總政治部《關於部隊中知識分子干部問題的指示》總結提出軍隊中對待知識分子的政策有三個方面:“容”“化”“用”。所謂“容”者,就是爭取知識分子加入我們軍隊,能夠容納他們,使他們成為我們的優秀干部。所謂“化”者,就是轉變知識分子的小資產階級思想意識,使他們革命化、無產階級化。所謂“用”者,就是正確分配他們的工作,使他們有適當的發展前途。這三者是相互聯系、辯証統一的。想要實現正確的“用”,必然就要先做到“容”,要充分信任和接納,“容”中又有“化”,不斷地培養影響他們,最終努力創造各種機會實現人盡其才。
功以才成:知識分子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突出貢獻
在黨的領導下,廣大革命知識分子憑借自身知識文化優勢發揮了獨特作用。大批知識分子積極組建抗日救國團體、宣傳隊、服務團等,積極深入民眾、扎根民眾宣傳抗戰救國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工作者依托文藝社團和文藝報刊,創作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大量科技工作者積極扎根抗戰邊區,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和軍事科技的研究工作。如抗戰時期延安的光華農場技術人員大量引進選育推廣農作物、果樹、蔬菜等良種,引進試種成功了西紅柿、球莖甘藍、生菜等﹔積極改進農作物栽培技術,總結出一套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棉花早熟豐產技術。黨在抗戰時期實行的吸收使用培養教育知識分子的各項政策實踐,使得廣大的知識分子群體支持我黨積極抗戰,為奪取抗戰勝利和解放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烽火熔爐鍛造了強大的知識力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