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2025年11月21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2025年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廣東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必須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重要論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強勁動力。
改革開放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偉大社會變革中孕育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內外困境交織之下,發展之路舉步維艱。經歷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嚴重失調,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1978年我國人均GDP 僅385元,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思想上,“兩個凡是”的禁錮尚未完全打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舊思維與人民渴望改善生活、謀求發展的迫切訴求形成對立,經濟社會發展止步不前。國際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技術爆發式突破,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借此實現產業升級,而長期封閉的中國,不僅錯失技術引進與產業轉型的機遇,與世界的差距還在持續擴大。“和平與發展”逐漸取代“革命與戰爭”成為時代主題,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國際分工持續深化,開放合作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這表明,封閉意味著停滯落后,開放才是破解發展困局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以非凡的政治勇氣和歷史擔當,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掀起思想解放的浪潮,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僵化思想,將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堅定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式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這場“破舊立新”的抉擇,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最終鑄就了推動中國破浪前行、勇立潮頭的改革開放精神,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凝聚人心、激發活力、破解難題的強大精神動力。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改革開放精神的精髓。改革開放的歷程本質上就是持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實踐過程。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黨通過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改革掃清障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改革新征程。面對長期封閉導致的發展滯后,“要不要開放、怎麼開放”成為人們思想交鋒的焦點,不少人質疑“開放就是引進資本主義”。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碰撞中,黨中央秉持實事求是精神,以“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巨大勇氣,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改革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遵循“先試點、后推廣”“穩中求進”的方法論。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高質量發展”,改革目標持續優化。40多年來,中國未照搬西方模式,也沒有陷入教條主義,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務實精神體現在“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辯証統一中,體現在“既要敢於突破,又要穩妥有序”的改革節奏裡,確保改革行穩致遠。
敢闖敢試、勇於創新是改革開放精神的核心。改革開放的本質是突破束縛、解放生產力,敢闖敢試是關鍵動力。改革開放初期,“姓資姓社”的爭論束縛發展,改革者們沖破思想牢籠:安徽鳳陽小崗村因“集體耕作”“大鍋飯”陷入貧困,1977年糧食總產量僅3萬多斤。1978年冬,18戶農民冒著極大風險立下生死契約,分田到戶。獲得生產自主權后,村民精耕細作,1979年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於1966——1976年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這一創新實踐被黨中央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彰顯了群眾首創精神的力量。深圳蛇口工業區建設者率先突破制度桎梏,實行“按勞分配”工資制度,打破“大鍋飯”﹔推行干部聘任制,打破“鐵飯碗”﹔建立全國首個商品房小區,探索房地產市場化。憑借1000多項開創性改革舉措,這片昔日不足3萬人口的偏僻漁村,迅速崛起為產業集聚、活力迸發的現代化新城,成為“敢闖敢試、勇於創新”的改革標杆。進入新時代,面對復雜挑戰,創新仍是破局關鍵:上海自貿區試行“負面清單”管理,突破“非禁即入”的制度瓶頸﹔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等領域推出一系列“破冰”舉措﹔海南自貿港探索“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打造全球開放新高地。這些探索無現成經驗可循,每一項創新都伴隨著思想解放和觀念革新,卻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決心開辟了發展新空間。
堅韌不拔、埋頭苦干是改革開放精神的基石。改革開放是充滿挑戰的偉大斗爭,深水區的“硬骨頭”考驗著奮斗精神。在工廠車間,技術工人精益求精,讓“中國制造”從低端代工走向高端制造﹔在田間地頭,新型農民推廣農業科技、發展特色產業,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徐徐展開﹔在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潛心鑽研,從“兩彈一星”到“嫦娥探月”,從“蛟龍”號深潛到“奮斗者”號萬米海試,從5G技術突破到量子通信探索,用十年磨一劍的堅守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在基層一線,數百萬扶貧干部扎根農村,實現了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0余年來,中國GDP從1978年的3679億元躍居至2024年的134.91萬億元,從世界第十一位升到第二位,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裡程位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超級工程驚艷世界。這些奇跡的背后,正是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彰顯了改革開放精神中堅韌不拔、埋頭苦干的寶貴品質。
互利合作、命運與共是改革開放精神的特質。改革開放不僅是對內改革,更是對外開放。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們既以開放姿態“引進來”,吸納先進技術、優質資金和科學管理經驗,為自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更以擔當精神“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從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到加入WTO、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擔發展責任。這種精神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讓改革開放精神超越國界,成為人類共同發展的寶貴財富。
(作者系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