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筑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

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

宋豪新

2025年09月25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公共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重要理念,亲自谋划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为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指明了行动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受此影响引发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呈上升态势。传统“灾来应对、险至动员”的应急模式,存在应对效率滞后、资源整合不足、基层能力薄弱、社会力量未充分激活等短板,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必须摸清人民群众身边的灾害风险隐患底数,集中整治,加强防范,向“灾前预警”和“主动防控”转变,筑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主动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风险防控为战略安排,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国家层面将风险防控提升为战略安排,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应急风险防控提升为我国的战略安排,既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风险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为此,要构建“天—地—空”生态气象立体观测网,强化生态气象地面观测、雷达监测、卫星遥感等手段,通过整合气象、地质、环境等多源信息资源,完善立体化风险监测网络,实现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全方位监测预警。

  依靠科技赋能支撑,打造智慧应急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与传统应急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线性流程不同,智慧应急新模式着重利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灾害态势、畅通沟通渠道,打造智能先进的信息化辅助指挥决策支撑体系。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风险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资源精准调配;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指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模拟决策场景,提供多方案评估。“硬核”技术与设备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支撑,需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等深度应用于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救援处置等关键环节;依托智慧应急服务平台、应急广播、手机应用软件等现代化手段,扩大预警覆盖面,确保预警精准触达。

  紧扣基层强基固本,筑牢应急管理新阵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一线是公共安全的“神经末梢”,其应急能力直接影响灾害处置效率和损失程度。应急管理的根基在基层。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防范遏止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改进应急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基层建设,构建综合性应急管理平台,筑牢应急管理新阵地,是保持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人尽责,突出人人享有,形成“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主动布防格局。强化党建引领,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等方式,凝聚群众、鼓舞斗志、提振信心;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平时组团服务、应急就地入列,勇于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群防群治与专业救援相结合。从重庆山火中的“摩托骑士”到郑州暴雨里的“救命文档”,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成为“生力军”。应将这些“自发善举”转化为“有序力量”,借助社会力量织就安全防范的韧性之网。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09 版)

(责编:唐宋、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